|
|
|
No.
1 |
123456 |
No.
2 |
输入关键词 |
No.
3 |
低价 |
No.
4 |
和田玉 |
No.
5 |
WH17276 |
|
|
|
|
|
|
|
|
国人和玉
|
发布时间:
2006-12-15[16:34] 浏览:
12486 |
|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七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磨制成简单的饰品,佩挂在身上来打扮自己。正是先民们这些漫不经意的生活行为拉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夯实了中国玉文化这栋千载不覆大厦的基础,确立了中国作为产玉、制玉和用玉泱泱大国的地位。 中华民族有崇玉、尚玉、制玉、用玉的传统,中国人对玉的钟爱堪称至深、至诚、至迷、至痴。 中国人对玉的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根据考古学家们对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出土的墓葬分析,五千年前的玉器已不仅具有最初的装饰功能,而是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社会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那时的玉文化已深深地融合在社会活动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现在看来,同样是一块雕琢精美的古玉,在外国人的眼中可能只是它的美丽和价值,但在国人的眼中则可能是一件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具有社会功用的器物。 中国人对玉的爱表现在既欣赏他的自然美,更看中它特有的内涵。世界上惟有中国人能把玉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是在不断地发扬光大。还是那位享有“五经无双”美誉的许慎许叔重,把玉所具有的坚硬的质地、温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近似透明的组织和舒扬致远的声音五种特点,理性的比喻为人的“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所以人们崇尚“君子比德于玉焉”。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镌刻到史册里。《韩非子·和氏》讲的是玉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完璧归赵”又是同一块玉的故事。但这两则故事颂扬的未必只是卞和可歌可泣的壮举和蔺相如的机智果敢,而是在褒扬玉的品质,颂扬人类“言必信,行必果”的美德,讴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写入到小说中。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鲜莹明洁的石头,奠定了传世名著《红楼梦》的基础。衔美玉而生的贾宝玉,铸就了小说绚丽多彩的篇章。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位男女主人公的身上凸现着愤世嫉俗的傲骨,散射着玉一般的清气。曹雪芹把他的人生理想全都寄托在美玉之中。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戴到了身体上。古语云“古之君子必佩玉”,亦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代的帝王将相佩挂玉饰是为了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文人骚客佩挂玉饰是为了显示风流倜傥,百姓走卒佩挂玉饰则是为了祈求平安。当今时代,社会安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佩玉的人也多了起来。这番景象,别有情趣。佩玉的老者睿智慈祥,戴玉的儿童活泼可爱,佩玉的男士气度儒雅,戴玉的女子风姿婉约。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用在了人的姓名中。古有两狼关大元帅韩夫人梁红玉,今有豫剧名家常香玉。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用在了语言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不正是人们追求高尚人格和优秀品德的真实写照吗?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带到了世界各地。旅居海外的华人爱玉,玉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因为玉凝结着他们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和对祖先的崇拜之情。正是这种恋乡怀祖情怀,培养着炎黄子孙的人格,不断增加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人把对玉的爱用到了二零零八年北京即将举办的奥运会上。那两方用和田美玉以乾隆“奉天之宝”为设计原型,镌刻成的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经面世便迷倒了全球关注奥运的人。难怪,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开玩笑说:“看了这个会徽,甚至为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 人爱自然,故爱美玉,君子崇德,故崇玉品。赏玉归来,两袖清香。此道迷人之处,在于美玉与心灵的契合,其中的乐趣溢于言表。观赏也好,把玩也罢,在心灵的空间里,多了一件中意的玉器,也就多了一份清气,少了一点烦恼,多了一份灵性,少了一点愚昧。 |
|
|
|
|
|